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特别关注:“我在北京开黑诊所”

来源:徐州市卫生监督所发布时间:2006-11-28浏览量:

讲述者于德

 

  村里有60家黑诊所

  黑诊所?我这儿就是!身着白大褂的于德点着一支烟,坐在桌子后面仔细打量突然造访者。记者介绍身份,说明来意。他快步走过来握手,让记者到沙发上坐。

  香烟是于德的最爱,除了给人看病,基本是一支接一支。一个人在北京,烦。他很健谈,抽烟危害健康,医生应该做出表率戒烟,我这个医生不合格。

  说起自己3年来在北京的从医经历,于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虽然都是黑诊所,但我跟他们不一样!

  于德的黑诊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善各庄村。善各庄在朝阳区有流动人口第一村之称,常住人口1300多人,而流动人口据说有3万多人,也有人说是5万人。这些人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江苏等地,大部分在附近一家很大的农贸市场卖菜和水产品。

  于德说,2003年他刚来善各庄时,村里的诊所不到10家。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诊所已超过60家。除了被人承包的村卫生室以外,都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属于黑诊所。但于德坚持认为自己的黑诊所跟其他黑诊所不一样。

  首先,我有执照,是国家认可的医生。这一点让于德分外自豪,“1999年我就取得执业医师证,而且在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自费进修过两次,儿科和皮肤科。他从包里翻出一大堆证明材料给记者看,毕业证、执业医师证、职称证书、进修票据等。

  第二,诊所面积大,设施齐全。这处临街的平房有100多平方米,外面一间是操作间,布帘拉着,用于输液、外科包扎、妇科简单手术。里面是接诊室,房角用玻璃和铝合金隔出药房。再往里是卧室。除了没有医疗机构许可证,别的都跟合法的农村卫生室一样。他从桌子底下拉出一台蒸汽消毒机,山东农村许多乡镇卫生院就用这个消毒。

  第三,从来没出过事。在北京干黑诊所的,有几个没出过事?有些人在老家学个函授,或者自学几本医书,就敢出来开诊所,其实什么都不懂。胆子又忒大,什么都敢招呼,不出事才怪。在这附近呆得时间长的人,都知道在我这里看病最安全,连村里的治保主任都信我。

  第四,不是特别,还有点医生的良心。诊所外面牌子上写着妇科,但仅限于人流、上环、取环等简单的妇科手术,接生从来不干。为什么?因为生孩子是两条命,一旦出意外,难产、大出血,没抢救条件容易出大事。有人劝我,这年头,不干违法的事挣不来大钱。旁边农贸市场有两口子,买个B超,专做胎儿性别鉴定,男孩100,女孩50,一天做好几个,还买了小轿车接孕妇,了。但我不干。现在男孩本来就多,这种事干多了,小心生孩子没屁眼。

  第五,就在一个地方干,从来不打游击。干黑诊所的很少有在一个地方超过一年的,基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是为了好骗人。

我到北京一直没换地方。

 

  北京药价高,有赚头!

  说实话,这里的环境真比不上老家。于德指着诊所外面污水横流的街道说。此话不虚。跟他聊天当中,记者去了趟街边的厕所,里面根本没下脚的地方。

  我来北京的目的是因为这里药价高,利润大。于德语气坚定。

  1985年,22岁的于德从德州职业卫生中专毕业,进了老家夏津县的一所乡镇卫生院。当时他很自豪,农村的孩子端上铁饭碗,而且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不容易。1989年,因表现出色,组织上选拔他当卫生院的防保组长。

  防保组长干了3年,到后来经费和工资越来越没有保证,于德也觉得越干越没劲。他和同在卫生院工作的妻子商量自己开间诊所。1992年,他自费到德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进修一年后,办起了诊所,先在县城,后来到德州市,还贷款买了房子,70多平方米,一楼,既是家也是诊所,日子不温不火。2001年,于德去德州市人民医院进修皮肤科。这次进修改变了他的生活。医院里曾经到北京进修过的医生说,北京药卖得贵,医生收入也高。反正是自己开诊所,为什么不到北京试试?

  2003年,于德来到北京。北京卖药的利润确实比老家高多了。阿莫西林,在老家进价1.7元,卖2.5元,一盒最多赚一块钱;在北京,进价同样是1.7元,但能卖8块钱。就这,还比医院里卖得便宜,医院卖12元。克林霉素注射液,进价11支,在老家最多卖3块钱,但北京的医院卖20元,他的诊所卖8块钱。

  于德在德州的诊所,一天的病人从没有低于10个,但最多赚100块钱。在北京,病人最多的时候,也就10个,一般五六个,但利润是老家的好几倍。

  你的药比医院便宜那么多,不会是假药吧?记者问他。

  当然是真的。因为大部分真药的进价一般也就一两块钱,假药能便宜多少?而且卖假药治不了病,风险大,容易出事。我的药都是正规医药公司送来的,凭经验判断,应该都是真的。

  赚得比老家多,但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也高吧?记者问。于德坦率地说:与老家相比,北京最贵的是租房子。我租的平房,每月租金1000块钱,老家也就200块钱。其他吃的用的,不进高级饭店,不吃海鲜,都差不多。一年多弄几万块钱没问题。

 

  去年被查抄了三次

  2004年,于德尝到了赚钱的甜头,也逐渐喜欢上了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也许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有一次,他坐了近3个小时的公共汽车,专门跑到王府井,捋起袖子,在街头流动献血车献了400毫升血。后来,他还到红十字会进行了骨髓捐献登记。

  那时,于德对自己的诊所信心十足,他决定去办个证,结束黑诊所生涯。可到当地卫生局一问,人家说,外地人不能在北京办诊所。不办就不办,于德也没往深了想,反正干得挺好,而且开黑诊所比开正规诊所赚钱。正规诊所在营业面积、医疗设施上有严格规定,黑诊所只要有间房就可以开张;正规诊所要照章纳税,黑诊所只交房租;正规诊所必须到规定的医药公司进药,黑诊所进药渠道多了;正规诊

所有诊疗范围,而黑诊所到什么治什么。

  正准备大干一场时,2005飓风行动来了。当年4月起,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北京在这场风暴中端掉很多黑诊所。

  去年倒霉,一年被查了3——6月、9月和年底。于德说,第一次最惨。诊所内所有的东西都被抄了,药品、器械价值八九千块钱。执法人员开出罚单,让他限期到卫生监督所接受处理。那段时间,于德天天惶恐不安,到处找人请教——封条能不能拆?会不会被抓?去不去接受处罚?

  有经验的前辈说:你傻啊,干吗摆那么多东西?不是找抄

吗!你看我这里,都是药盒,没货。当然,抄走的东西就别想要了。

  心疼了很长时间,于德自己拆了封条,诊所又开张了。这回他学乖了,药房里只摆3000多块钱的药。9月,执法队又来一次。这回,他又学到一招,要跟村里人搞好关系,来查的时候,可以提前知道。

  第3次被查抄后,于德去找了卫生局,说自己是合法医生,而且没出过事,条件也规范,问能不能开个口子,给自己办个证。回答仍然是不行。

  有两个多月,为办证于德没少费心思。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专门办证的公司,打电话问,对方开价5万元,而且要先付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证还行,先把钱付了。如果跑了上哪儿找去。

  他又看上了村里的卫生室,想承包,托人去办,但没办成。后来,卫生室被附近医院一个小伙子承包了。一年挣20万元,跟玩似的。没办法。没门路。于德很无奈。

 

  内外妇儿什么病人都有

  111这天,于德一共看了10个病人,创下近一个月来的最高纪录。可能天凉的缘故,病人多了。

  第一个病人是个卖水产品的小伙子,大声喊头皮疼。简单检查后,诊断为毛囊炎。一盒罗红霉素,一盒氧氟沙星,一共23元,于德嘱咐他回去注意个人卫生,常洗头。小伙子满意地走了。

  这些病人中,最复杂的是个外科病人,后背被刀砍伤,缝了7针。于德手法很利索。止血、消毒、缝线,手术费用100元。为防止感染,他劝病人输液,50块钱,病人舍不得,拿了一盒罗红霉素,15块钱。

  最简单的是儿科病人。3个月大的孩子,消化不好,拿了盒妈咪爱7.5元。孩子妈妈不停地说谢谢。

  最多的是感冒、嗓子疼的病人,开盒感冒药,10多块钱。其中花钱最多的一个,咳嗽很厉害,时间长,阿奇霉素片、麻杏止咳片、咳快好各开一盒,一共35元。

  于德翻着病人登记本:你看,10个病人,内、外、妇、儿、皮肤,什么科都有。与那些所谓的社区医生相比,我才是真正的全科医生。

  他举例说:有天晚上,附近一个孩子发烧,半夜来找我。我说输液治疗,要30多块钱。孩子父母嫌贵,说还不如去医院。骑车去来广营医院,急诊没有小儿科大夫,不给治;又去和平医院,也没有儿科大夫。后半夜了,急着回来又找我。我生气,没给他们开门,让他们去望京医院。望京医院是三甲医院,那里有儿科。他们打车去的,急诊也没有儿科大夫,等了一个多小时,早8时大夫上班,结果跟我治疗方法一样,花了快100块钱。

  正说着,一个30多岁的妇女进来,问能不能取环(避孕环)。于德打电话,从村里叫来一个提着包的女医生,50多岁。旁边帘子一拉,不到10分钟,避孕环取出来了。女医生让她买点消炎药,她说不用,交30块钱走了。

  女医生走后于德解释说:她是内蒙古的,过去在卫生院干计生,我看她技术不错,也很认真,就跟她合作妇科,钱对半分。她提的是消毒包,妇科消毒很关键。两人合作后,生意还不错,因为便宜。拿摘说,如果去医院,要先做超声定位,再做身体检查,还要开一堆药,相当于一次门诊手术,没200块钱下不来。我也知道我这么干有危险,但我不做,她们会找别的黑诊所。

  于德说,一开始,回家给同学讲自己在北京开黑诊所,还不好意思。后来想,自己也帮了很多人,解决了他们的看病问题,心里就舒服一些。

  来看病的人,跟我在乡镇卫生院时看的病人基本一样。于德弹了弹烟灰,做沉思状,他们虽然在城里打工,本质上还是农民。生病一般都忍着,实在不行才看病,而且首选我这样便宜的私人诊所。

  采访结束,于德握着记者的手不停地说谢谢。记者问:你谢我什么?他说:你肯定有路子,帮我办个证,在北京合法经营。

 

 

  讲述者张旗

 

  毕业即失业的彷徨

  1999年,张旗24岁。山东淄博一家卫校的毕业照上,他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毕业半年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张旗联系上在北京打工的老乡,只身北上谋生。

  张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京郊的一家养老院打杂,兼保健医生,帮老人们看看头疼之类的小病。养老院要求他每天两班倒,每个月只能休息一天。第一个月,张旗领到660元。这是在北京挣到的第一笔钱,他花80元为自己买了一双皮鞋和一件新的白大褂。

  转眼间,张旗在北京已经呆了7个年头。这期间,他给药店扛过大包,送过药材,去超市做过保安和收银员,在早点铺卖过豆浆、油条,给私人诊所当过跑腿的伙计。最终,张旗在朋友的撺掇下,开了一家小诊所,但他没有执业医生资格,诊所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没有营业执照,是一家黑诊所。

 

  我的游击生涯

  刚开张的时候,张旗心里没数。为了撑撑自己的底气,他想做几面假锦旗充门面。一个电话打到标牌店,正犹豫该写什么来吹捧自己,那里的老板却一气报出一连串的响词儿:医德高尚华佗再生北斗神针”……还说一次超过10面可以享受更多优惠。很显然,同行们没少在这方面动心思。据说有人一次就订了12面锦旗,都是赠给同一个诊所,而赠送人天南海北,涉及好几个省市。

  考虑再三,张旗放弃了这个打算,这些花招不一定有人信,而且一面绒布材料的锦旗要40块钱,成本也不算小。

  几年做下来,张旗的足迹已经围着北京城绕了大半个圈,从丰台到海淀。执法部门的清剿让他对游击战的生活深有体会。有的报纸说小诊所设备少条件简陋,那是很自然的。谁会傻乎乎地把全部家当摆在外面啊?你看我这里,就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要是检查的人来了,东西大不了不要了,损失也不大。

  张旗现在的诊所开在海淀区半壁店。说是诊所,似乎并不恰当,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门面房,用一个简易的自制屏风隔开。外面摆了一张小方桌和一把折叠椅、几个塑料板凳,上面凌乱地放着几本过期杂志。屏风后面是一张铁制的单人床,上面铺着白色床单,一个输液架斜倚在床头。床对面有一个破旧的柜子,摆着听诊器、血压计等器具。四周的墙壁黑一块白一块,脏兮兮的。屋子里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显出与周围门面的不同。

 

  来小诊所的病人

  半壁店靠近北京西四环,原来是个村。从1996年起,不断有外来务工人员涌进,至今外来人口已达万人,从事建筑施工的农民工和性工作者居多。每到夜幕降临,并不起眼的街道就被烤羊肉串的和卖麻辣烫、铁板烧、水果的商贩填满,熙熙攘攘的人群混入烤羊肉散发出的烟气中。

  张旗认为自己就是为这些进城务工者服务的。他们多是中年和青年,月平均工资不到900元,没有医疗保险,没有救助福利,在大医院高昂的医疗费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起码我的药品价格很便宜。他说,每次我都坦白告诉病人,这个药我就赚3个点,大家心里明白,价格也都能接受。至于药品的质量,他更是打起保票:药全都是从正规渠道过来的。虽说我是无证行医,但也能很轻松地买到药品,一些医药公司根本不管你有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要发票就卖药。

  在附近一个小区收废品的老沈这几天感冒,找到张旗的诊所看病。张旗看看老沈的脸色,又询问了几句,转身去屏风后面取药。等待的工夫,老沈直摇头:除非我病得很难受了,才会来看病,一般都扛着。大医院?我不会去的,那里太贵了。他算了一笔账:在医院和药店,一盒普通的感冒通胶囊就要十几元,有的甚至几十元。而在张旗这里,感冒通胶囊是六毛钱一板,或者一块钱两板,正好够吃两三天的,病也好了,又没有繁琐的看病手续,所以他才过来。

  张旗拿药出来,叮嘱老沈:一定要多喝点水。

 

  不速客与索赔者

  张旗的诊所偶尔也有不速之客。10月份他这里被吸毒者抢走了3支注射器。为提防瘾君子的骚扰,他把关门时间提前了。但晚上也不一定平静,附近的小姐发廊妹没准也会敲门,要一些妇科药或是避孕药。对这些林林总总的事,张旗已经见怪不怪。他觉得自己对这些事有明确的原则:不卖假药,不胡乱看病。毕竟我是学过医的,即使我永远做不了一个真正的医生,但行医者的基本准则我从来没有违反过。

  眼下,张旗的诊所正陷入危机。附近新开了平价药店,许多打工者转而选择自己买药,这让张旗的生意大受影响。房东也通知说,过完11月,房租要涨到1600元,几乎翻了一番,这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最让他担忧的是前不久一个老乡同行的遭遇。老乡诊所所在的村子里有一帮人,经常借口医疗纠纷到黑诊所索赔。这个老乡赔了钱却有苦说不出。在张旗看来,这些索赔者远比主管部门的打击更有破坏力,他担心哪天自己就摊上了,所以已经在考虑离开北京回山东,用这几年攒下的钱开个杂货店。

 

  更年轻的后继者

  记者最后一次到张旗的诊所,意外碰到一张更年轻的面孔。前年刚从广州一家卫生学校毕业的李昭正和张旗聊得热闹。和张旗经历有所不同的是,李昭被取消了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2001年9月1以后入学,未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并未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其学历不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其中,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医学专业设置未经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同意的中等专业学校中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2001年9月1以后入学的,其学历可以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2006年9月1以后入学的,其学历不再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

  李昭说,因为这一条,据说去年广东省不能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卫校毕业生有3000人,今年可能有7000多人。李昭学的是社区保健,属医学专业,但所读的学校没有经过备案,因此文凭成了一张废纸。

  有的同学还在老家跟学校理论,到卫生局找后门,还有的改行去做销售、保险。我跑到北京来准备开诊所。原因是3个字赚得快

  面对这个野心勃勃的后辈,张旗只是苦笑。本版图片李飞阳摄

 

 

  记者手记  城市毒瘤为何难治

  一个曾经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一个刚从卫校毕业,匆匆忙忙来到城市,希望在这里发挥一技之长。但几年后,他们不约而同开起了黑诊所,成了这个城市的毒瘤。而且这些毒瘤在城乡结合部还越长越多,于德所在的村子里3年间黑诊所居然增加了5倍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明明知道是黑诊所,却偏偏来这里看病。这是黑诊所就医者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他们的理由是:大医院我们进不起呀!到医院看小感冒能花去一个月挣的钱,这里10多块钱就行了,而且不用排队。很显然,黑诊所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服务,满足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就医需求,否则一个村里的黑诊所不可能有3年增长5倍多的高速发展。正如一些低价、伪劣食品屡屡占领农村市场一样,有限的收入决定了外来务工者看病时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

  其次,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是黑诊所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医疗保障。尽管一些农村已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农民一旦离开家乡,马上就面临异地就诊和转诊的麻烦,更何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远未覆盖所有农民。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做好接纳这个群体的准备。

  第三,黑诊所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正规卫生机构相对较少,服务能力和水平很低,部分群众看病不方便,客观上成全了黑诊所的生意。

  第四,从黑诊所的人员组成看,无论是来自乡镇卫生院,还是刚从卫校毕业,以现有法律法规衡量,他们不可能成为城市正规军。但他们有强烈的生存欲望,急于在城市立足。这个没有执照、但与医学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群体,成为黑诊所取之不尽的人员储备库

  从于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3年的非法行医当中,被查抄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非法行医者对查抄之后开出的罚单居然可以置之不理,将封条一撕就重操旧业,甚至在查抄前还有人通风报信,可见管理之软弱,空子之多,难怪黑诊所欣欣向荣

  从于德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处在监管视线之外的黑诊所像是脱缰的野马,医疗质量全无保证。即使是有执业医师资格、自认为还有点医生良心的于德,也是想从哪里进药就从哪里进,只能凭经验判断一下药的真假,内、外、妇、儿通吃,明知有风险,为了利润也敢干……就医者的生命和健康可说是悬于一线。开黑诊所的有几个没出过事?这句话的背后就是那些走进黑诊所看病的打工者的鲜血和

生命!

  市场有需求,从业人员又有来源,加上巨大的利益引诱,成为黑诊所与管理部门游击战的基础。基础一日不除,完全取缔黑诊所,难!

  有社会学者曾提到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社区现象——虽然大家共处一个空间,但是收入、福利、赖以联系的社会网络以及制度设计其实都是分割的。比如农民工,其社会保障的缺失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必然产物。黑诊所的存在何尝不是如此。

  黑诊所虽小,考验的却是政府管理的大智慧。

 

  城里的黑诊所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