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行业遭遇质检风暴 谁在和牛奶过不去?
来源:徐州市卫生监督所发布时间:2005-06-22浏览量:
乳业遭遇质检风暴
消费者的质疑,让质检部门也感受到一波强劲的信任危机,自上而下的严查拉开帷幕
而在地方上,很多质检部门选择了和新闻媒体一道进行监督检查的方式
也许,用“没有人故意和乳业过不去,而是乳业不幸撞到枪口上”来解释乳业高管们的困惑,显得更有道理。
这一枪口,首先来自监管部门。而影响监管部门监管成效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加大监管力度;二是有标准可依。而影响这两点的又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监管部门内部的动力,自上而下形成一阵监管风暴;二是外力驱使,强大的外力促使监管部门转化力的方向,而这种转化不外乎自上而下加大监管力度,动员全系统着力食品安全。很显然,光明等乳业公司遭遇到的这波监管风暴,具有内外合力的特点。
直接的导火索与“苏丹红”有关。2005年传统的春节刚过,一种叫“苏丹红”的色素如同一只苍蝇般飞上人们的饭桌,紧接着肯德基等名店卷入,消费者开始在食品选择面前手足无措。消费者的反应,很快通过媒介传导到对国家质检部门的质疑上来。浏览那时期的报纸和网络,对质检部门质疑的言论比比皆是。
略举几例可见一斑:
“1996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就明令禁止使用苏丹红,然而近10年我国有关部门从未检测过苏丹红!由此暴露出的监管真空有多大!安全泡沫多么不堪一击!”“大公司尚如此,那么占全国100多万食品生产企业70%的家庭小作坊,它们的食品质量控制机制岂不是更加危机重重?”一位新浪网友更直言,“如果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只是对生产企业送检的产品进行检查从而得到结论。那将是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极不负责的行为。我特别对那些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向某些企业发放免检证明的做法表示严重反对。”
消费者的质疑,让质检部门也感受到一波强劲的信任危机,自上而下的严查拉开帷幕。比如,就检测标准而言,早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就批准发布检验检疫行业系列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指南》,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然而,2005年5月11日,这两个标准性文件再次被国家有关部门重申正式发布实施,并开始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对全国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培训。
而在地方上,很多质检部门选择了和新闻媒体一道进行监督检查的方式。6月9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总队就与新闻媒体一起,专程前往位于下沙工业开发区的光明乳业杭州生产基地突击检查。
上海市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则显示出另一种形态。2005年初,上海市委市府就多次开会讨论食品安全问题,并专门为此下发文件,也从机构上进行调整。据说该市正根据新《食品卫生法》制定《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并制定以食品召回制、责任追究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文件。上海市人大把食品安全列为四大执法检查重点之一,今年主要着力点在肉类食品,“从一块肉追到一头猪”。并且决定食品安全连搞3年。
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大背景下,乳业遭遇食品“安全门”则并不显得太过意外了。
乳品行业危机四伏
乳品行业遭遇的这波信任危机,与该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毛利率集体下降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有关部门统计,乳品行业整体毛利率2004年下滑至25.5%,不及两年前的近35%。光明乳业、伊利股份、三元股份和蒙牛乳业四家上市公司的2004年中报显示,由于液态奶中的白奶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其主营业务毛利率集体下滑
“竞争加剧意味着产品价格无法提高、意味着销售成本的提高,此时光明只有通过不断压缩生产成本才能保证盈利,此次郑州光明的‘回奶事件’很可能就是压缩成本的表现。”时卫干,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在光明“回奶事件”后,做出如是判断。
不管这一判断是否完全属实,不可否认的是,乳品行业遭遇的这波信任危机,与该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毛利率集体下降有着必然的联系。
据有关部门统计,乳品行业整体毛利率2004年下滑至25.5%,不及两年前的近35%。光明乳业、伊利股份、三元股份和蒙牛乳业四家上市公司的2004年中报显示,由于液态奶中的白奶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其主营业务毛利率集体下滑。其中,三元股份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了9.8个百分点;伊利液态奶的毛利率比上期报告下降3.34个百分点;蒙牛旗下三大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及乳制品)的营业额分别上升97%、84%及升5.66倍,但整体价格下跌1.6%,导致毛利率下降1.3个百分点。
用深圳智多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分析师余凯的话说,成本上涨成为毛利率下降的一个原因。2005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生产牛奶必须的原料———白糖由2600元/吨上涨到3300元/吨,涨幅达30%多,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也受原油涨价影响,由11000元/吨上涨到17200元/吨,涨幅达55%,此外运输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养牛环节的原料价格也一路攀升,牛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价格由1200元/吨上涨到1600元/吨,麦皮由1000元/吨上涨到1400元/吨……
毛利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乳业的无序竞争,而无序竞争反过来进一步促使毛利率的下降,让乳品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这一竞争以数拨乳业大战的形式表现出来,专家归结为“三大战役”:奶源大战、促销大战、质量大战。其中,奶源大战扩张战略有“跑马圈地”、“奶牛下乡、牛奶进城”、“北奶南调”等;促销大战也颇为激烈,你“买六赠一”,我“买四增一”,你搞喝奶送奶锅,我搞喝牛奶中大奖得电脑;质量大战则更受青睐,最早出现“无抗奶”,随后又提出“保鲜奶”、“还原奶”、“巴氏奶”、“常温奶”、“杀菌奶”、“灭菌奶”等概念,引发“保鲜奶”与“还原奶”之争、“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杀菌奶”和“灭菌奶”之争。
各种争夺背后则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倾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达到竞争的目的,一些乳品企业通过贬低同类企业的办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包括一些驰名企业也采取类似策略。记者就曾在去年以来数次收到某知名企业的宣传稿,稿件内不乏对其他企业的贬低和对自己企业的颂扬词语。
相互倾轧的结果是,乳品行业的利润进一步变薄。利润变薄的一个后果是众多企业的退出,除了一些小型企业倒闭关门外,2003年以百亿元资金高调进入中国乳业的外资,也在2004年开始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荷兰的菲仕兰、帕玛拉特、美国卡夫、英国联合利华等都是例证。就国内企业而言,最近爆出来的蒙牛乳业股东和管理层选择减持股权的作法,似乎也给了公众一个信号。
单志东举报维他奶,背后暗含着乳业利润变薄下企业行为扭曲的另一个后果,即坚守着的企业更在意从原材料压缩成本,获取更多利润。据单志东透露,他曾效力的维他奶公司,使用水分超标的黄豆。单志东透露给媒体的一份录音表明,维他奶的伍厂长对水分超标直言不讳:“我们的黄豆水分超标,公司是知道;不仅上海维他奶的大豆水分超标,整个集团买的黄豆,那个供应商水分也是超标的。”并称“这是公司高层的政策。”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这种境况下,雀巢奶粉碘超标和光明“回奶”之所以受到如此持续不断的媒体和消费者关注,除了“知名企业与食品安全容易受到消费者关注”这样的诉求外,也不排除有竞争对手推波助澜。就资本市场表现来看,6月17日的光明乳业几近跌停,但4367.77万元的成交额并不算低。“我从不敢买这类股票,就是怕这一手,不排除有同行整同行的可能性。”一位人士说。(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