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江苏卫生十年发展 努力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来源:徐州市卫生监督所发布时间:2012-11-13浏览量: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是江苏卫生事业率先发展,卫生改革最有进展,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最快的10年,是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快速迈进的10年。城乡群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这10年里,江苏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每个县(市)都拥有一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二甲医院,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成数为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10年来,江苏省还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三基本一救助”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广大群众织成了一张医疗保障网。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得到系统化、规范化健康管理,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目前的超过76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处全国先进水平。
今起,本报将推出系列专栏,回顾江苏13个市十六大以来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对各市域内的临床重点专科进行介绍,以便患者进行查阅。在各自区域内,选择相应的专科进行就医。在系列专栏的最后,还将对省级诊疗中心进行集中展示。
南京:打造全省卫生现代化首位市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是南京卫生事业发展史上政府投入最大、基础硬件设施改善最显著、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随着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全市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固发展,卫生改革和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期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75.55岁提高到79.31岁,提高了3.76岁,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8.40%下降到2011年的2.85%。孕产妇死亡率从22.5/10万下降到3.04/10万,达到发达国家健康水平。
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
从修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入手,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确定了“走出城墙、跨过长江”的发展思路。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加强原五县医院建设和功能提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全力打造城乡“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目前南京地区(三级医院28家,二级医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22家),医疗资源丰富,服务体系健全,居民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投入100亿元,建设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浦口新城和麒麟生态园四个新区大型综合医疗中心和汤山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率先建立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指标体系
制定了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办法。充分考虑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内在规律和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新农合自2008年起实现了100%全覆盖,各级政府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从2003年每人每年8元提高到2011年的202元以上。政府补助占筹资总额的比例从2003年的25%提升到现在的75%以上。筹集资金总额从2003年的不到50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4亿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69.07%,全年个人补偿最高额度均在12万元以上,最高的江宁区达到24万元,提高到了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实现低保户、五保户、低收入农户无障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参加合作医疗个人自付费用,由各级财政承担。80周岁以上参合人员门诊、住院均相应提高5%的报销比例。设立“红十字金陵医疗求助博爱资金”,救助患大病困难家庭。为全面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结核和重型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保障工作,补偿比例达到定额费用标准的70%,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再予医疗救助,救助比例达到定额费用标准的20%。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强疾控能力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公众健康安全。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数达597.4万人,建档率达74.63%。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市和农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36元、32元。为广大农村孕产妇进行了住院分娩补助;开展了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检查;为艾滋病病人提供了免费抗病毒治疗等。目前,全市已经有近10万户、27万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人才强医战略,加强医学重点学(专)科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重点学(专)科:国家级14个,省级44个,市级43个,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6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全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二级公立医院均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全面展开,市属医院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100%。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积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智慧医疗工程初见成效。开通了南京卫生12320信息咨询服务热线、推行了全市医疗“一卡通”,有效优化医院诊疗流程,减少排队现象,方便患者就医咨询。在全国首创用血报销“一站式”服务,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免费用血时,费用可以在出院时直接从医疗费用中扣减。开展了“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对出院病人满意情况进行电话调查,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患者满意度,并形成“压力传导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改进医疗服务。通过连续多年强化医院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服务和监管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
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制定出台二、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结算考核评价标准,开展二、三级医疗机构联动。明确在品种上三级医疗机构占70%以上、二级医疗机构占80%以上,在金额上三级医疗机构占15%以上、二级医疗机构占25%以上。医用耗材及试剂的集中采购工作全面启动。全市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医用耗材及试剂网上采购,阳光操作。
公立医院和基层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流程、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推行成本管理等19项改革深入推进。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后,启动实施“一般诊疗费”制度,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门诊病历手册等费用合并,收费标准为10元/次,扣除医保报销9元以后,个人实际只要自付1元,减轻了医保患者的个人自付费用。江宁区医院在政府补偿机制、医保制度、人事制度、价格制度方面全面实施综合改革。7月1日起,江宁区级医院所有药品逐步实行“零差率”销售,打破“以药补医”的旧机制。
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智慧医疗工程加快推进。目前,全市28家医院和4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联网,已有120多万张市民卡在联网的医疗机构使用。二是为民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省市共建的12320咨询服务中心日均服务量跃居全国第4。12320短信平台共向市民发送健康宣传服务短信80多万条。三是国家级研究项目“电子病历商用密码技术应用”在我市正式启动。
无锡:居民健康素养全省第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无锡市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均等为出发点,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卫生问题,深入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17岁,位居全省前列。至2012年9月,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5.17/10万,比2002年下降76.47%;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19‰以内,比2002年下降52.95%;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4.94‰,比2002年下降38.94%;全市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32.35/10万,比2002年下降37.18%。无锡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群,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城市称号,无锡市卫生局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以市人民医院为标志,全市通过整合并发展卫生资源,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拥有三级医院12家,其中省基本现代化医院6家、三级甲等医院8家、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单位1家,以街道(镇)、社居委(行政村)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卫生服务新模式。其中,民资外资举办的医疗机构获得较快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医疗机构总数较2002年底增加46.15%,医疗床位数增加60.77%,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增加63.81%。
全市以市疾控中心为标志,建成了一批现代化、智能化的市、县区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15分钟卫生监督圈。依靠联防联控机制,全市有效处置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奶粉事件等突发事项,有效应对了抗击雪灾、汶川救援等灾害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成效大幅提升。无锡市卫生局被评为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卫生系统“五五”普法先进集体。
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拥有国家医学重点专科1个、省疾病诊疗中心2个、省市共建临床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专科38个、院士工作站8个,培育省级医学领军人才2名、省医学重点人才13名,评出无锡市名医87名;肺移植、手外科等领域国内领先高新技术的广泛开展,为疑难重症患者带来了生机。
在一手抓名医名科名院发展的同时,无锡市注重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社区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岗乡村医生等卫生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
先后组织实施以医疗服务和资产经营委托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托管制改革、以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办分离改革。2009年起,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立卫生保障新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各项工作,形成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成效明显。
2011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较上年同期再升10%、门诊均次费用67.05元,同比上年再降17.3%,较三级医院便宜67%;住院均次费用2094元,同比上年再降7%。同时,各地注重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权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江阴模式,筹资水平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009年,据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基本情况抽样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无锡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第一。
文明行业创建成效突出
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主动贴近群众服务需求,拓展服务内涵外延,前移服务窗口,构建“无假日、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体系,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务新举措。无锡卫生注重改革服务流程,创新推出一站式服务中心、中心化诊疗、多学科会诊等服务模式;探索实施大型医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全面实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制度;试行“日间病房”管理模式,缓解医疗床位紧张难题。实行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家庭健康医生与居民签约率达到69.4%。
依托信息化技术,在全省率先试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号源和专家门诊号源全部开放预约,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全面实行电子叫号。各医疗卫生机构分别推出自助挂号服务、患者检查结果在线查询、“健康在线”智能语音服务平台、随E行候诊、“出院床边结算”等特色服务,受到患者欢迎。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无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胸外科、医学检验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皮肤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医学检验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眼科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科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妇产科、核医学科、普通外科、肿瘤科、心胸外科、麻醉科、心胸外科
无锡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科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妇科
【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无锡市中医院:心血管科、骨伤科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无锡市中医院:肿瘤科、骨伤科、心脏科、肛肠科、肾病科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烧伤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
无锡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
江阴市中医院:皮肤科、儿科
江阴市中医肝胆病外治医院:肝病科
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十六大以来,徐州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卫生工作紧紧围绕“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构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目标,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壮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作为淮海经济区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地位逐步巩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整体卫生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卫生优质资源提档升级,让群众看得好病
截至2011年底,徐州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415家,其中三级医院12家。其中,较2002年,三级医院数量增加了7所,医务人员数量增长42.10%,病床数增长80.99%,执业医师数量增长45.24%,注册护士数量增长88.90%,全市卫生资产总量由“十五”末的47.67亿元增长到133.70亿元,增长了近三倍,居淮海经济区第一。
近年来,徐州市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工作,积极调整优化市区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群众就医条件。新建了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徐矿总医院等医院综合病房楼,改扩建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等医院业务用房,全市新建门诊病房楼10余万多平米,改建公共设施近1.5万平米,添置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00多台件。启动了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东院建设和徐州市第一医院整体搬迁工作,项目建成后,从该市周边高速下来5分钟内就能到达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形成快速便捷的就医通道。
始终坚持科技兴卫战略,经过多年发展,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1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建设专科3个,江苏省政府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4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6个.较2002年,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增长了227%。
2011年,徐州市医疗服务总人次达到4773.07万人,出院病人99.59万人次,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463%、224%,服务总人次居全省前列。其中三级医院诊疗的外省市病人占到30%以上,医疗服务辐射淮海经济区近20个地级城市约1.2亿人口,区域诊疗中心地位逐渐凸显。
医药体制改革深化,让群众看得起病
全市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2012年,徐州市新农合最低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全市参合率达到99.89%,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基本达到75%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以上。
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1年3月20日,该市实现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17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33个村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在此基础上,在17个非政府办社区卫生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按照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计算,2011年基本药物价格降幅达37.4%,累计为群众减少药品费用支出3.7亿元,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满意率达97.6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惠及民生。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现10大类4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覆盖。目前,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6.34%。
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围绕建设“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推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和城市社区卫生标准化建设。新医改实施以来,全市建成1个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177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睢宁县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活力的做法得到李克强副总理、卫生部陈竺部长、省委罗志军等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
深入推进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全市10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7家县级人民医院、6家县中医院和3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
全市不断深化便民服务举措,三级医院陆续开通了网上预约、电话预约门诊、现场自助挂号,落实门诊弹性工作制、专家全日门诊、无假日接诊检查制,大大缩短病人看病等待时间。2011年,群众综合满意度94.49%,较上年度提高了1.73%,投诉量比上年度下降了33.33%。
竭力促进卫生行风水平提升,强化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自2008年以来,全面实行出院病人随访制,发出函调信件270000封,收集病人意见六类共1400多条,整改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310多项。创新卫生行风评议方式,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为第三方,连续3年在全市开展了争创“人民满意医院”、争做“人民满意医生”评议活动,共组织32848人次评选“人民满意医院”、“人民满意医生”,先后有2名同志入选“江苏省首届十佳健康卫士”和“全省30名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在全市卫生行业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氛围。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4个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脏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个:
徐州中医院心血管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4个
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
徐州市中医院心内科
徐州市中医院针灸科
徐州市中医院肛肠科
常州:科学优化资源布局,让大家看病更方便
近年来,在卫生部、卫生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卫生连续实施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医改进程,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始终保持省内第一方阵的应有地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生2.23人、医疗机构床位3.64张,孕产妇死亡率2.89/10万,婴儿死亡率2.8‰,平均期望寿命78.2岁,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省卫生厅的目标要求。
一、大力发展公共卫生,让大家少生病
按照部、省的要求,全面实施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增加到人均45元。积极防控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发病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二、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让农民看病有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连续五年保持100%,2012年人均筹资达360元。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确保患者住院费用政策补偿比达到75%,实际补偿比达到50%,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之内。研究制定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补偿办法,逐步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
三、科学优化资源布局,让大家看病更方便
大型医院方面:现有三级医院8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4家。适应城市建设框架拉大的需要,调整优化医疗布局,均衡分布优质资源。城中:市一院、中医院做大做强,综合实力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城南、城北:新建二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目前市二院(阳湖院区)已投入使用;城东:市七院改造提升;城西:规划建设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城市东南西北均有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布局初步形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面:根据《常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新建、改建、扩建、整合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市建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7家,乡镇卫生院62家、村卫生室47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均达100%。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我市从去年起,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公办、民办,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四、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大家看病更放心
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按照省定标准,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本用房、基本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基本装备均达到省定标准,医护人员岗位培训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全系统建成省和省市共建的重点学科各一个(市一院肿瘤治疗学和神经病学),省和省市共建的创新团队各一个(市二院内分泌学和市肿瘤医院肿瘤学)。卫生系统连续六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五年获省科技进步奖。2012年获省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1项,占全省的10%,历年之最。实施卫生系统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和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全系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名以及一批省“135工程”、省“333工程”、市"831"工程培养对象。
加强基层卫技人员培训。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师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卫技人员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力争到年底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开展乡镇卫生院医生到上级医院“务实进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超声、检验等相关卫技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血液内科、肝胆外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骨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
【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骨伤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骨伤科、肿瘤科、脾胃病科、妇产科、肾病科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常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眼科、耳鼻咽喉科
苏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苏州实践”
率先不率先,关键看健康。无论是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还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卫生事业都被苏州各级党委、政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2年到2011年,苏州全市年门急诊量增加到近4800万人次,增长3.5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604个增加至1332个,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按户籍人口,千人床位数从3.41张增长至6.69张,千人医生数从4.2人增加至7.92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77.51岁上涨至81.56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组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呈现出苏州卫生事业近十年间的发展成果,更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民惠民提供了生动的细节观照。
“15分钟健康服务圈”承担一半医疗服务量
“汤医生又要来了”,因糖尿病、高血压出现严重并发症,这几年来,71岁的曹维荣一直瘫痪在床,社区医生小汤和同事每周都要来探望。
2006年老曹家附近的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用后,平时看病配药,社区医生会主动上门服务。由于常年卧床,老曹下肢血管发生病变,足部出现溃疡坏死,不得不到大医院截肢。前后住了四次院,事前都由社区医生通过双向转诊,先和大医院联系;出院后,换药、护理都由社区医生承担。
“我的血管脆,伤口特别难愈合,一天得换两次药,社区医生就一天跑两次。没有社区医生,我肯定活不到现在”,老曹说。社区医生每次来不仅帮他量血压、测血糖,还教他老伴打胰岛素,连老曹每天吃啥用啥都不忘仔细关照到,这让他既舒心又感激。
老曹的感受并非个例。这十年间,苏州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渐“丰满”。目前,我市城乡已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75家,它们筑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已承担全市一半的医疗服务量;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多层次高效率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破解“看病难”
10年来,在苏州,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步。“看病难”,难就难在原有医疗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原有医疗机构布局没有跟上城市建设步伐。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成为苏州破解“看病难”问题的着力之处。
近年来,苏州加快卫生重点工程建设,大幅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同时积极调整医疗机构布局,满足城乡居民就医需求。市肿瘤诊疗中心、市中医院、张家港市一院、常熟市二院、太仓市一院、昆山市一院开发区分院、相城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相继投用。在中心城区,随着新中医院在沧浪新城开诊,苏大附一院、苏大附儿院、市公共医疗中心等也将先后“突围”古城区,不仅解决医疗机构囿于古城区承载能力无法做大的问题,更使得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分布更科学。
与此同时,苏州借助卫生信息化建设,给市民就医带来便捷。2009年该市将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市民不需到医院排队,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就能预约大医院专家号和挂当天普通门诊号。
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苏州将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已占全市门急诊量的56%。
2010年,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社区所有药品零利率销售,去年苏州市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均次费用为66.7元,“看病贵”问题在社区得到解决。
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催生卫生事业多元化投资新格局。近年来,该市新增了一大批规模较大、专科特色明显的民营医疗机构,市民就医看病也有了更多选择。
【惠民档案】
近年来,苏州卫生部门创新惠民举措,先后推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等政府实事工程,城乡居民普遍得益。
一,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农民刷卡看病
近年来,苏州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筹资标准升至年人均550元,2008年,所有市、镇、村实现联网,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实现农民刷卡看病、实时结报。此外,该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付费方式改革,全面推行按病种结算和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的病种数从原来的37种扩大到60种。
二,百万老人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
2006年以来,该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至今已连续开展六年,体检人数近100万,全部由政府买单,总额达1.2亿元。
三,母婴阳光工程提升母婴健康水平
2009年母婴阳光工程以政府实事项目形式推出,该工程以免费母婴健康咨询,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免费儿童系统保健,免费儿童计划免疫,免费特困人群妇女病普查为主要内容,为提高我市母婴健康水平,降低出生缺陷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婚检率提高到91%。
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服药
2011年全市登记在册的1万多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均获得2000元的免费治疗药物,2500多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还获得免费体检,在全省处领先水平。
急救车平均10分钟到身边
2011年初,苏州120急救中心在国内率先启用目前国际先进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目前市区急救车平均到达时间为10分钟。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骨科、核医学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科、麻醉科
介入放射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药剂科、医学检验科、呼吸内科、急诊医学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免疫科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普外科、小儿骨科、新生儿科、血液内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肾脏内科
苏州市立医院:产科、消化内科、超声诊断科
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苏州市中医院:骨伤科、脾胃病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苏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消化科、肺病科
昆山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妇产科、骨伤科
吴江市中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