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的烦恼
来源:徐州市卫生监督所发布时间:2006-12-18浏览量:
走近他们·公卫团队篇一 “火眼金睛”的烦恼
在流感、肝炎等传染病肆虐的季节和平常的日子,他们为人们接种疫苗、告诉人们防病要点;他们甚至出入街头巷尾灯光暧昧的发廊酒吧,向那里的服务人员宣传防病知识;他们身着制服,出现在事发现场,采样、调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人员就是这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护卫着百姓的健康。
其实,由于公卫工作更多时候面对的是人群而不是个体,公卫人员的工作尚不为人们所深入了解。现实中,数十万公卫大军遍布我国的城市、乡村,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平淡,甚至枯燥,但同样不可或缺。
最近,我们的记者跟随几位普通的公卫人员,走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撷取他们工作的片断,同时感受他们的甘苦。
“去现场绝不能提前打招呼”
12月初的一天上午。3名身穿卫生监督服的“大盖帽”突然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大舟坞街道一家超市的小吃城。3个人配合熟练、分工明确,一个登记厨师姓名,一个查看装小吃的锅碗瓢盆的卫生状况,另一个则在“侦察”就餐环境。
3人的行动让服务员很紧张。大约5分钟后,超市负责人匆匆赶来,相互寒暄后,一名监督员介绍事情原委。前一天,海淀区卫生监督所接到居民投诉,称早晨在这个小吃城喝完粥后拉肚子,认为其食品不卫生。监督员查完现场,又查验证件,最后发现的问题是,有几个小吃城服务员没有健康证。初步处理意见是,服务员应尽快体检,并给予小吃城一定数额的罚款。
这是海淀区卫生监督所综合执法队对一次普通投诉的处理过程。“事情虽小,但积少成多,时间长了食品卫生状况就会显著改善。”监督员袁玉彪说,“我的经验,去现场绝不能提前打招呼。比如从业人员健康证,如果提前通知,就搞不到真实情况。”
在综合执法队,像这样的投诉处理一年有上千件。过程有难有易,但都必须按法定程序办。“这算简单的。”监督员谭梁之说,有些举报处理难度很大,关键是找证据。前些日子,执法队接到举报,说有个大超市早晨开业前将头天已经超过保质期的熟肉制品包装撕下,换上新的“没过期”包装。接举报后,执法人员决定搞突袭。结果,他们在现场的垃圾桶里找到不少显然是刚刚撕下的旧标签,上面清楚地印着已过期的生产和保质日期,同时还找到与旧标签上名称、重量、售价完全一致的已经包装好的“新”商品,只不过“新”商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都改成了当天。
在铁一般的事实和执法人员的耐心劝导下,超市员工终于承认了更换过期包装的事实。
“卫生监督不仅仅是处罚”
海淀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4万,流动人口约70万,是全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文化教育区和风景旅游区。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999年5月成立,是北京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成立的第一家卫生监督所。这几年,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创新的作风,监督所率先在全国推出食品安全播报制度、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游泳馆电子公示制度,率先在北京市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网上申办卫生许可证、被处罚单位法人代表培训制度等,没少在圈内外“露脸”。其中,主要负责食品卫生、投诉举报处理的执法队功劳不小。
有人说,处理投诉举报时,卫生监督相当于裁判,必须严厉处罚违规者。其实不然。监督员袁玉彪说,执法只是手段,“指导为主,处罚为辅”,对于有条件的,引导其合法经营;对于无条件却又屡教不改的,才运用法律重拳打击。“一律来硬的不行。”
举个例子。群众举报说,海淀区高新建材城存在大量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商户。今年9月,卫生执法人员在街道、派出所、城管队的配合下对高新建材城进行了联合整治,对非法食品经营场所予以坚决取缔。在被取缔的餐厅中,有一家情况很特殊,经营者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儿女长期不在北京居住,老两口只能靠开餐厅的收入过日子。执法人员对这家餐厅检查后发现,这家餐厅与其他几家脏乱小的餐厅不同,其卫生条件只要稍加改造基本上就能符合经营单项食品的条件。他们当场将办理卫生许可证所需的各种条件一一写在纸上提供给老人。老人被执法人员的态度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合法经营。但由于这家餐厅同样违反了有关规定,执法人员还是对这家餐厅予以公告取缔,并收缴了部分用具。
还有一次。监督所接到举报,有个幼儿园达不到食品卫生和防病要求。卫生监督员立即赶往现场监督检查。这家名为“菜娃乐园”的幼儿园位于一家农贸市场内,有4个教室,面积
一般情况下,这种卫生状况的幼儿园应该立即查封取缔。但监督员多方了解到,这个幼儿园是菜场打工者子弟幼儿园,为让这些孩子同城里孩子一样从小受到教育,有书读,市场特别开办了这个幼儿园。考虑到菜农们收入偏低,幼儿园仅收取少量的伙食费,没其他任何资金来源,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监督员变行政处罚为协助改正,并帮助幼儿园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帮助教师掌握食品卫生、消毒等方面的知识,指导食堂进行合理布置,使幼儿园逐步走向规范化。
安全隐患出在源头
记者在海淀区卫生监督所采访时,正赶上电视台的同志约执法队监督员录节目:在电视里教居民如何识别伪劣食品。“多年与食品打交道的经历,让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监督所负责宣传的同志说。比如,他们首先在北京市场上发现了油条里加洗衣粉,甲醛泡制水发产品。为验证这些“火眼金睛”有多神,记者决定随谭梁之等几位监督员去附近的菜市场来个现场示范。
如何辨别优劣黑木耳?应挑选有光泽,薄厚均匀,柔软有劲的。不能购买无光泽质地粗糙无弹性,表面黏滑切开时粘刀,切口挤压时有水流出,有馊味、腐臭味、酸味、苦涩味等不良气味的。掺假的黑木耳用手握不碎,有韧性,同一重量掺假的比正常木耳数量少……
一个接一个地说下来。干果类如核桃、杏仁,水果如猕猴桃、香蕉,蔬菜如西红柿……所有东西都有可能被做过“手脚”,可能有毒,需要仔细鉴别……本来说得眉飞色舞的谭梁之情绪渐渐低落下来。“不看了,安全隐患太多了。”他说,掺加有毒化学物质大家都知道危害,但种植、养殖业加的那些让食品外表好看、产量增加的增红素、膨胀剂等,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危害说不清。“很多食品安全隐患出在源头,源头不控制,后面怎么查也查不完。”
从菜市场出来,谭梁之说他还有个“烦心事”,属于咱们卫生系统内部的事。疾控和监督体制改革后,食品卫生监督和检测如何合作?“过去,监督与检测在一起。在市场初筛发现的问题食品,马上可以带回实验室检测确认。”
“现在不行了。”怀疑某种食品有问题,监督员不敢往回带。由于监督所实验室条件不够,需要拿到疾控中心去检测。但疾控中心是技术服务机构,检测要收费。这钱谁出?监督所经费有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发现的问题食品越多,自己贴的钱越多,这样下去,问题食品在基层被发现的几率会越来越低。”他忧虑地说,“火眼金睛恐怕也要绝种了。”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