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 预防职业性噪声聋,守护听力健康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3-03-02浏览量:
2023年3月3日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今年我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2023年世界爱耳日主题为:Ear and hearing care for all! Let's make it a reality, 译为: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让我们实现它。 在“全国爱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卫监小编为大家解读“职业性噪声聋”,让我们共同守护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1 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广泛,常见于制造业、钣金、纺织、矿山开采、船舶业、电子行业等,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2 什么是噪声作业? 噪声作业是指工作场所8 小时噪声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5 分贝的作业环境(按照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接触超过限值的噪声就会对听力产生损伤,我国现阶段有数千万的劳动者暴露于噪声作业的环境中,职业暴露于噪声作业引起听力损失的临床特点早期以高频听力(大于4000hz)下降为主,而我们平时说话产生的声音频率范围在1000-2000hz的低频区,所以在耳聋初期很少有人可以自我察觉听力障碍。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原则 根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分级 符合双耳高频(3 000 Hz、4 000 Hz、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根据较好耳语频(500 Hz、1000Hz、2000Hz)和高频4000Hz听阈加权值进行诊断和诊断分级: a) 轻度噪声聋:26 dB~40 dB; 职业性噪声聋处理原则 噪声聋患者均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 对噪声敏感者(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纯音听力检查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 dB,但噪声作业1年之内,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中任一耳,任一频率听阈≥65dB)应调离噪声作业场所。 对话障碍者可配戴助听器。 如需劳动能力鉴定,按GB/T 16180处理。 职业性噪声聋预防措施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可以用无声或者低声设备及工艺取代。 控制传播途径 加强个体防护 注重职业健康监护